首页 独家 > 正文

天天时讯:瞭望|创新医学教育的天医路径——专访天津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颜华

2023-06-14 12:50:14 新华社新媒体

天津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颜华


【资料图】

立足生物医药领域,天津医科大学获批重组建设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5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实现科研平台建设的重大突破

天津医科大学2021年、2022年的博士后进站人数接近之前5年进站数量总和,2022年较2021年博士后基金中标数量增加330%,博士后人员数量与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建新 王宁

作为天津市推进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天开高教科创园(下称“天开园”)近日开园。位于天开园核心区的天津医科大学(下称“天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天医是新中国成立后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近年来,聚焦前瞻性及创新性基础研究项目,天医加强重大重点项目凝练,标志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同时以新医科为统领,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学科总体水平和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

新征程上,如何培养一流医学人才,推动科研水平提升,进一步支撑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天津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颜华。

打出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组合拳

《瞭望》: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天医在基础研究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颜华:“十四五”以来,天医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对标对表“双一流”建设和免疫微环境和心血管基础研究等前沿方向,凝心聚力“卡脖子”问题和重大科学问题,开展有组织科研,有目的进行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团队的整合和重组,有序推进相关重大项目的预研培育,提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能力。

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筑巢引凤”,激发基础研究源动力。学校聚焦恶性肿瘤、重大慢病防控、重大新发传染病防控三大卫生健康领域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分层建设、统筹推进,整合优势资源,完善重大创新平台学科布局。集中优势力量布局建设人群重大疾病防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足生物医药领域,获批重组建设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5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实现学校科研平台建设的重大突破。

不断发挥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集群效应,培育打造高原学科群,聚集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肿瘤、心血管与代谢性疾病、神经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诊治方面产生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临床科研成果。例如,刘强教授发现的骨髓免疫将成为多发性硬化治疗的新靶标的研究成果在科学杂志顶刊Cell发表,余秋景教授原创性发现丝氨酸代谢参与抗病毒先天免疫的调节机制的研究发表在国际著名细胞代谢杂志Cell Metabolism。

《瞭望》:天医如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

颜华:天医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优势,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高标准谋划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学校积极落实《天津市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实施意见》,由书记、校长挂帅,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对以作价入股方式实现转化进行明确,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流程,打通堵点,建立学校、学院、大学医院之间的联络机制,形成一盘棋工作模式。

在《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中,天津医科大学首次入选。2022年,在天津市专利奖评选中,学校专利成果“一种短肽EXP及基于该短肽的药物递送系统和细胞外囊泡回收试剂盒”获天津市专利金奖。

《瞭望》:天开园建设对天医意味着什么?

颜华:天津筹划建设天开园,对推动教师和医务人员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学生创业是重要机遇。自天开园建设以来,天医把建设天开园作为学校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成立工作专班,充分发挥天津市生物医药领域的龙头优势带动作用,助力天开园生物医药领域研发能力提升,全力打造天津市生物医药科技创新高地。

为深度融入天开园建设,天医成立了天津医大科技园有限公司,参与天开园建设运营工作。从400余项有效专利中,梳理可转化科技成果100余项,根据准入指南,学校筛选以企业形式入驻项目9项,涉及疫苗研发、药物研发、医学人工智能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领域。

天津医科大学校园(2021年6月7日摄) 天津医科大学供图

融合创新建设一流学科

《瞭望》:新医科建设是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天医如何推进新医科建设?

颜华:学科交叉融通、基础与临床整合、培养卓越医学人才是新医科建设的重要内涵。天医践行“大健康”理念,主动适应医学新发展,紧紧把牢一流学科建设这一驱动器,坚持高峰引领、特色突出、分类统筹、交叉驱动的战略导向,制定实施了高峰学科攀登计划、高原学科群激励计划、新兴交叉学科推进计划、基础学科保障计划,重点扶持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相关、发展潜力优良的学科和特色学科,重点推进与高新技术密切相关的新兴学科建设。

我们还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以协同创新平台为依托,围绕肿瘤、心血管与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智能医学、急性传染病防治等方面,构建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更加成熟的“1+X”建设模式,重点建设基础医学协同创新中心、未来医学技术研究中心、精准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心等综合交叉学科平台。成立临床医学部,加强基础与临床学科深度融合,突破学校、大学医院行政管理壁垒。

经过建设,学科总体水平稳步攀升,9个学科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其中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获批天津市高校顶尖学科3个、天津市高校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6个、天津市一流学科4个、天津市特色学科群4个。

《瞭望》:天医在育人创新方面取得了什么成果?

颜华:学校秉承德高医粹育人理念,以新医科建设为引领,以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深入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强化医学人文与预防素养教育,积极构建以“横纵结合、双融双育”为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仁心仁术的卓越医学人才。

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设立临床医学朱宪彝班,贯通“5+3+X”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实施“基础-临床”双导师制,着力培养未来医学科学家。基础医学专业建立本博贯通培养模式,创建基础医学朱宪彝班,实施小班授课、全程导师制。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专业扎实推进公共卫生硕士“5+3”培优计划,培养具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同时,以“课程人文、课程预防”为新理念,重塑阶梯式能力递进的新课程体系,采用P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标准化病人(SP)实训等方法,搭建基础医学知识图谱、PBL网络教学平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研究中心、“健康城市”志愿服务基地等新平台,使人文素质和预防医学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临床医学等15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医学技术获批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入选教育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

此外,学校聚焦交叉融合,拓展横向融通培养路径。根据未来革命性、颠覆性技术人才需求,对接精准医学、智能医学等新理念,助推“医学+X”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深化“校-院-企”合作,激发技术创新活力,培养“医理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未来医学技术人才。我们与天津大学跨校联合设立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医工结合、优势互补,培养医学与智能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我们与南开大学开展跨校修读课程合作,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还重塑生物信息学专业,增设生物制药新专业,创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特色课程体系,培养适应时代需求、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医学+”交叉复合型人才,有力推动新医科统领下的医学教育创新发展。

构建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

《瞭望》:一流的学校需要一流的人才支撑,天医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颜华:“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近年来,天医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着力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引育并举,人才规模、结构和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学校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38人次,其中“十三五”以来,新增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领军人才等国家级人才57人次,人才规模、结构和质量有了显著提升,形成了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干得成”的良好局面。

《瞭望》:请你具体介绍下天医的人才工作思路。

颜华:学校的人才工作总思路可以概括为“1+2+N+X”。

1是坚持党管人才。实行人才“一把手”工程,着力加强顶层设计,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统筹谋划人才工作,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引领发展理念。

2指“高端人才+青年学者”引才思路。构建“以才引才”“杰出人才+创新团队”的高端人才引才模式,依托国家级人才项目,瞄准国际一流水平,面向海内外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做到引进一个大师,打造一支团队。“十三五”以来,学校共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等领军人才十余人,汇聚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高端人才。同时,实施青年学者引育计划,大力拓展国际化人才引进渠道,通过举办海内外青年学者卓越论坛、京津冀国际青年创新发展论坛等交流活动,引进了优秀青年学者30余人。

N指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坚持“高端引领、人才优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科学规划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完善教师培养体系和竞争激励机制,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任教师和科研人员设立校聘重点岗位。学校注重发挥博士后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方面作用,2021年、2022年博士后进站人数接近之前5年进站数量总和,2022年较2021年博士后基金中标数量增加330%,博士后人员数量与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实施卓越教师发展支持计划,已遴选5期近200人参加访学交流、名师讲座、专业培训,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骨干。实施基础临床交流计划,不断探索基础与临床深度融合,近50名学术带头人与大学医院临床科室达成兼职(合作)意向。实施临床人才培养123攀登计划,加强大学医院临床人才培养,扩大临床后备人才蓄水池,拨付专项资金,制定培养方案,选配知名专家辅导,以培育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临床人才为目标,引领带动整体师资队伍发展。

X指不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实行“准聘制”“预聘制”,强化岗位管理,形成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加大破“五唯”力度,建立科学的综合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和动态人才考核和聘用机制,激励人才不断创新和自我发展。建立多部门联合的人才工作机制,成立工作组,推动人才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不断优化人才服务,实施以人才服务为导向的行政管理,简化办事流程,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等。近年来,学校涌现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天津市最美女教师等一批优秀教师典型,真正实现了“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关键词: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