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独家 > 正文

君子品性的实践及其现代意义

2023-06-01 01:16:08 中国社会科学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自强不息”为君子品性的主要内涵之一,它源于《易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在政治活动与治学之道的领域中,影响至为深远。“君子”应效法天道,刚健地向前行进,有主动努力向上、坚持不懈地从事某一事业的精神,是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宗旨。古人视《易传》为孔子所作,自强不息是以孔圣人的名义在历史上起作用的。

从出使匈奴“啮雪咽毛”而气节不变的苏武,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再到“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在政治生涯中坚持自强不息的,代有其人。其中,尤以文天祥最为典型。他以《御试策一道》的万言书,被宋理宗亲点为状元。书中核心是“法天不息为对”。他以为,“不息”是天地万物与人间万事的总法则,是天地万物与人类得以持久常新、具有活力的依据。在正常时期,文天祥对董宋臣、贾似道等奸臣所作所为,作了种种的责难。公心为重,犯颜直谏,以忠贞自勉,直到罢官归家。在非常时期,民族危难之际,文天祥毁家纾难起兵勤王,抗击元军。在被俘后囚禁期间,作《正气歌》自励志,养“浩然正气”对付污秽的“七气”而不生任何疾病,拒绝了南宋的降帝降相与元帝元相的劝降活动。“法天不息”,贯穿于他一生的行动与思想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人物之生,亦无一日可息”精神的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的所在。

世界上唯一持续数千年而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只有中华文明。原因是多重的,但一个重要因素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志学术研究的,终成一代大家的,背后支撑的就是以“自强不息”为治学之道宗旨。司马迁,说自己“所以隐忍苟活”,是期望“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留给后世。朱熹也是身体力行“自强不息”的典范。朱熹的《四书集注》,用四十余年时间反复修改,前后改写了七次:“盖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在当代许多哲学家身上,洋溢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冯友兰对旧著不满意,于84岁立志重写,95岁时完成《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册(定本)。其间行动不便,双目几近失明,五次住院治疗。他说:“凡是任何方面有成就的人,都需要有拼命的精神。”我要说一下自身经历的事,就是先师冯契的情况。1978年,时年63岁的冯师招了六名研究生,我是年龄最大的一个。在十年浩劫中,“我的家几次被查抄,数百万字的手稿(包括本书草稿在内)、更多的写作资料,连同青年时的习作、亲友来往信件、日记等等”。冯师有个挥之不去的情结,想结合研究生的教学,让自己的著作“从劫灰中复活过来”。这就是198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那部蜚声海内外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三大册。他自己说:“司马迁发愤著书,可以‘藏之名山,副在京师’;我没有他幸运,稿子无处可藏。但我认识到,脑袋毕竟是一个可以藏思想的仓库;而不管处境如何,始终保持心灵自由思考,则是‘爱智’者的本色。”从计划写书到出版,经历了三十多个春秋。“不管处境如何,始终保持心灵自由思考”正是自强不息品性的体现。先师冯契从63岁招研究生始到81岁逝世,给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了7门新课程、发表52篇高质量的论文、完成7部著作、主编《哲学大辞典》。在近半个世纪的哲学理论探索中,他完成了以“智慧说”为核心的学说,成为20世纪下半叶唯一构筑了原创性哲学体系的哲学家。

自强不息作为君子文化的品性,不断以各种形式复制着。现今流行的“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工匠精神”,是自强不息精神的现代版。自强不息,不只对中华民族人格的模塑有着积极的意义,更是中华文明持续数千年不断的重要原因。

(作者系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关键词: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